甘薯真菌性病害
二、甘薯根腐病
(一)病原
甘薯根腐病俗称烂根病、烂根开花病,为典型的土传病害。常见甘薯根腐病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菌甘薯专化型(FSB)。除此外,尖孢镰孢菌、爪哇镰孢菌及其根生变种、串珠镰孢菌、腐霉菌等均能侵染甘薯引起甘薯根腐病(图 22-3)。
发病植株生长缓慢,须根尖端和中部有黑褐色病斑,拔秧时易自病部折断。块根受侵染初期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,稍凹陷;中后期表皮龟裂,易脱落。皮下组织变黑疏松,底部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形成一层新表皮。
(二)发生规律
甘薯根腐病带菌土壤和土壤中的病残体是次年的主要侵染来源。土壤中的病原菌至少可以存活3年,其垂真分布可达 100cm 土层,以耕作层土壤中密度最高。病菌自甘薯根尖侵人,逐渐向上蔓延至根、茎。病种薯、病种苗、病土以及带菌粪肥均能传病。田间病害的扩展主要借水流和耕作活动,远距离的传播靠的是种薯、种苗和薯干的调运。
甘薯根腐病的发生与温湿度、土壤质地、土壤肥力、栽培措施、品种抗病性等因素密切相关。甘薯根腐病的发病温度范围在21~30℃之间,适温为27℃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10%以下有利于发病,因此在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,降水是影响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。沙质、肥力低、保水能力差、丘陵旱薄地、瘦瘠的土壤发病重;结构良好、肥沃、平原壤土、土层深厚、黏重的土壤发病轻。病地连作年限越长,土壤中病残体积累越多,含菌量越大,发病也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