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薯贮藏与保鲜
二、甘薯安全贮藏的特性和要求
(一)种薯安全贮藏特性和要求
甘薯种薯因为自身的形态特征、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,所以有着特有的贮藏特点。
甘薯种薯皮很薄,组织较脆嫩,水分含量一般高达65%~75%,可溶性糖含量可达5%~10%,种薯经碰撞和挤压极容易造成擦伤、破碎,易受到病菌侵害而腐烂,同时,种薯对温度也十分敏感。如果温度处于15℃以上,则贮藏时间一长不但容易发芽,而且由于呼吸旺盛,干物质消耗加快,可溶性糖含量继续增加,抗病力降低;如果温度处于9℃以下,长时间贮藏又会发生冷害,种薯表面凹陷,切开无白浆,切面易变黑。水溶性软果胶变为不溶性硬果胶,蒸煮时有硬心现象。种薯对湿度也十分敏感,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80%时,种薯易因失水发生干缩糠心,淀粉加速分解,抗病力减弱;当空气相对湿度过于饱和时,又会引起窖顶滴水导致病菌繁殖、发生腐烂,种薯易“闷窖”。
甘薯种薯入窖贮藏后,如果长时间不通风,就容易形成氧气过低,二氧化碳过高、从而影响正常的呼吸,引起细胞组织酒精积累中毒,抗病力减弱,时间久了也会发生腐烂。虽然种薯的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增加,但生长期短的种薯生活力强,呼吸强度大,抗病力强。所以、夏薯、秋薯比春薯耐贮藏。在收获前,如水涝受渍、低温霜冻等原因使秋薯受到损伤,虽然当时表面无异常现象,但抗病力降低、生活力明显下降、贮藏时容易腐烂变质,蒸煮时有硬心。受损伤程度愈大,质变愈严重新收获的种薯、皮层脆薄,带有不同程度的损伤。如在高温、高湿条件下,保持良好通风,通过愈伤处理的种薯损伤部分就会形成木栓组织保护层,不仅能阻碍水分损耗,同时能阻碍氧气和各种病原菌侵入。低温能使薯肉的原果胶增加,原果胶不溶于水,所以容易形成煮不烂的硬核(冷生核)。初期的硬核肉色不变,淀粉逐渐转化为糖,形成甜核。继续变化使单宁减少,多酚物质增加,遇空气迅速氧化,肉色发暗,其断面很少有乳白色汁液,生活力降低。如继续发展,病菌侵人使肉味变苦,维管束变黑,表面有明显凹陷斑块。用手捏时,组织滴清水,严重的脱水腐烂,失去生活力。因此,温度低、湿度大,会加快腐烂程度。种薯入窖初期,强烈的呼吸作用放出大量的水分、热量和二氧化碳、如不及时通风排除,轻则促使种薯发芽,重则导致病害蔓延。在一定范围内,温度愈高,湿度愈大,病菌繁殖蔓延愈快;种薯呼吸强度愈大,消耗营养物质愈多,放出的热量、水分和二氧化碳愈多。如此反复,互相促进,造成种薯腐烂,引起“烧窖”。受损伤、罹病的种薯呼吸强度明显高于元整种薯,产生的热量、水分、二氧化碳也多,种薯腐烂较严重。
(二)鲜食型甘薯安全贮藏的特性和要求
鲜食型甘薯块大,水多皮薄,冬季安全贮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。鲜食型甘薯贮藏好、是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。据山东省邹城市甘薯主要产区--张庄镇的调查统计,结果表明、鲜甘薯收获后销售价仅为0.76元/kg,经过两个月的贮藏,销售价达到2.1元/kg,经济效益提高了将近2倍。但是,食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如管理不当,往往会出现烂窖现象,经济损失惨重。因此,掌握鲜食型甘馨安全贮藏技术,是确保种植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甘薯入窖后的前20d为贮藏前期。鲜食型甘薯人窖初期以通风降温、散湿为主,薯堆内温宜稳定在12~14℃,当薯堆温度达到14时,应封盖窖口。内贮藏的适宜湿度因品种而:易干缩的品种,窖内适宜湿度为90%~95%;含水量较大的品种,窖内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70%~80%;鲜食、加工兼用型品种,窖内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 80%~85%。
甘薯入窖后20d至次年立春为贮藏中期。随气温下降,应适时开关窖门及气眼,必要时采取加温措施,窖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0~14℃。当窖内外温差较大时,窖顶易出现水滴,宜在甘薯堆上方盖一层草席,淋湿后及时更换。根据品种的贮藏特性,窖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%~95%为宜若湿度偏低,宜在贮藏窖地面泼水或放置水盆,调节湿度。湿度过大宜用除湿机等降低湿度。烂薯块应该及时清除,降低感染。
立春以后至甘薯出窖为贮藏后期。应该根据气温变化情况调节温湿度。当窖内温度高于15℃时,要打开气眼通风降温;若遇寒流,窖内温度低于12℃时,应关闭气眼,使窖内温度保持在10~14℃。贮藏期间,应减少进窖操作次数,防止病害传染。出窖时,宜选择晴朗、无风的天气,避免影响窖内甘薯的安全贮藏。
(三)淀粉加工型甘薯安全贮藏特性和要求
淀粉加工型甘薯主要作为工业化生产的原料,用以生产酒精、乳酸、酶制剂、变性淀粉及生物生素等工业化产品。此类甘薯的特点为:薯块光滑整齐,薯肉洁白,可溶性糖含量低;淀粉含量和位面积淀粉产量高,一般薯块淀粉率为23%~25%,且淀粉颗粒大、沉淀快;蛋白质、果胶、灰分及多酚类物质含量低。根据地区以及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不同,选用的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也有所不同。甘薯淀粉同谷类淀粉相比,独有以下特性:一是高黏性,其分子结构上支链淀粉含量较高一般达到 80%以上,糊化后黏度较高,具有较好的弹性。加工成的甘薯粉丝和粉条韧性强,耐煮筋道、软、口感好,透明度比玉米、小麦粉条好。二是高聚合度,成膜性高。三是甘薯淀粉口味特别温和,基本无刺激,不像玉米淀粉、小麦淀粉那样,具有典型的谷物口感。因此对水果罐头、膨化食品、风味食品、休闲食品、方便食品、香草布丁之类的食物不产生任何遮掩作用。
甘薯贮藏期间,薯块内的淀粉不断分解为糖与糊精,由于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,使得甘薯中的淀粉含量下降。贮藏期的前2个月内,甘薯中的可溶性糖浓度会迅速增加,而在后期贮藏期中,可溶性糖浓度则会有所降低,贮藏一个冬季后的甘薯淀粉含量降至 20%左右甚至更低。甘薯中的淀粉和糖分的转化与贮藏期温度的高低密切相关,在10℃的低温条件下,淀粉含量下降较快,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迅速。
甘薯淀粉在贮藏期间造成的损失,对生产企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。甘薯贮藏时间越长,淀粉损夫越大,应在收获后尽快加工利用。生产上可选择淀粉含量高、分解慢的耐贮藏品种,并探索甘薯藏新技术,以延长贮藏期,满足常年加工需求。因此,要严格控制甘薯的贮藏期,保持甘薯淀粉的最佳含量。例如,自然贮藏条件下'徐薯1淀量在藏2个月时的下降幅度低于5%,下降速度明显低于其他普通甘薯品种,但是最好在贮藏的前2个月内完成鲜薯的加工和直接利用。'徐薯18’淀粉含量保持较好的原因在于其失重(水)速度较慢,且'徐薯18’块根的呼吸速率在贮藏60d内一直上升直到最高值,60d后仍维持高的呼吸速率,推测'徐薯 18’鲜薯中的糖酵解速度在贮藏的前期(2个月内)较慢,从第3个月开始速度加快,这会导致淀粉含量急剧下降。
(四)茎叶菜用型甘薯安全贮藏特性和要求
茎叶菜用型甘薯一般茎叶长势旺盛,分枝和采收后再生能力强,适应性广,叶柄茎尖产量较高;叶色翠绿,茎尖部分幼嫩、无茸毛,熟食鲜嫩爽口,无苦涩味和其他异味,适口性好。代表性品种主要有'福薯7-6’'莆薯53’'福薯10号’'薯绿1号’等。
菜用型甘薯茎叶组织柔嫩,含水量高,较易脱水萎蔫。为保持较高的营养含量和品质,应及时收获。茎叶初始采收期宜在植株封垄以后,采摘应在无雨的下午,气温下降以后结露之前进行,以免采后茎叶温度过高引起呼吸旺盛或茎叶带水诱发病害。茎叶采收应用剪刀轻微截取,使剪口平整并轻拿轻放,减少外力挤压,以免茎叶破碎、擦伤或断裂。最好用纸箱将茎尖向上整齐码放。采收后应尽量缩短贮运时间,简化贮运的中间环节。
甘薯茎叶采收后,仍进行各种生理活动,发生物质的代谢和转化,主要是呼吸作用。要维持茎叶的品质,延长贮藏时间,应创造适宜的贮藏条件,控制不利因素的影响。贮藏温度、时间和气体成分均影响甘薯茎叶的营养成分及品质。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,维生素C、蔗糖、氨基酸、蛋白质、粗纤维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。降低贮藏温度可以减缓营养物质的消耗,有利于保持茎叶的品质,在(4±1)℃时贮藏效果较好。但过低的温度(如低于0℃),会使茎叶结冰,细胞组织遭到破坏,使茎叶软化,颜色变深,营养素流失,失去食用价值。而过高的贮藏温度,则会增强茎叶的呼吸消耗,加快营养元素分解,降低茎叶的食用品质,缩短贮藏期。过高的氧气浓度,会增强茎叶的呼吸强度,加快品质的衰变过程,缩短保鲜时间。
(五)饲料加工型甘薯的安全贮藏特性和要求
饲料加工型甘薯的特点为薯蔓产量高,再生能力强。干茎叶的粗蛋白质含量在15%以上,富含主要的氨基酸,块根也富含蛋白质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。茎叶涩液少,饲口性、消化性和饲料加工品质好。
饲料加工型甘薯的收获期与安全贮藏密切相关。收获过早,气温尚高,收后不能下窖贮藏;收获过晚,若夜间最低气温降至0℃以下,地面已下初霜,则有可能导致甘薯发生冷害。一般应在气温降至 15 ℃时开始收获,初霜前收获完毕。收获甘薯宜在晴天的上午进行,在田间稍加晾晒后即人窖处理,以免遭受冷害。甘薯皮薄而脆,收获和搬运时很容易受到损伤,从而引起各种病原菌侵染而导致腐烂。因此,甘薯贮藏前必须进行愈伤处理,可增强对黑斑病和软腐病的抵抗力。
(六)色素加工型甘薯的安全贮藏特性和要求
色素加工型甘薯富含花青素或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,多用于加工彩色甘薯制品,或提取天然色素物质。从紫肉甘薯里提取出的花青素可用作药品、食品和化妆品的着色剂,或用于开发各种保健食品,开发前景非常广阔。在甘薯色素的纯化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,其稳定性易受温度、pH值、光照、抗坏血酸、氧气等因素的影响,引起色泽的变化。
色素加工型甘薯一般生育期达120d便可收获,如适当延长生育期,则能获得更高的产量。收获时选择晴天采收,就地晾晒1~2h,清除须根和薯蒂,边收边分级,轻拿轻放,防止碰伤薯皮。应贮藏在阴凉、通风的屋内,将薯块叠放在木板上,在木板上可撒些稻秆灰,以防虫、防潮。有条件的放人冷库贮藏,温度以12~13℃,空气相对湿度以 85%~90%为宜。贮藏期间、注意经常检查,通风换气,清除腐烂薯块,同时应避免阳光直射,可延长贮藏时间。